荆州古城里存在“四个三”顺口溜,即“三山不见山,三观(罐)不煨汤,三笔不写字,三桥不流水”。
三山不见山
众所周知,荆州处于江汉平原腹地,除了城西有八岭山、城北有纪山两处荆山的余脉外,余地都是平原。现在流传最广的说法,是指古城内垣处高于地面的三处土台。
三山,指古城墙上的松甲山、卸甲山、掷甲山,这三座山,据说都与关羽镇守荆州古城有关。
其实,所谓的“三山”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,不过是城垣内侧的土丘而已。那时,“三山”所在土城垣比较宽,是当时城防将士常常集结的地方。
千百年来,“三山”已与古城墙融为一体,故有“三山不见山”之说。据说,这与家喻户晓的“关公大意失荆州”有关。
松甲山
松甲山在城内北面、现在的新北门附近,紧靠城墙。当年,在荆州拍摄的电影《小花》时,攻城的战斗场景就发生在“松甲山”一带。
松甲山
关于松甲山的来历,《江陵县志》里说,关羽检查军情时,常借着月光在此松开衣甲小憩。
传明洪武二十八年,楚王朱桢、湘王朱柏等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,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楚、湘二王,释甲记功请赏。
卸甲山
“卸甲山”在古城的西南、也就是现在新南门东边,紧靠城墙,传说关羽每征战得胜归来时,都在此卸甲,并登临此地。
关羽祠 卸甲山
明初,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,在卸甲山修建关羽祠。
传说,大明首辅张居正的三儿子张懋修曾在此读书考中状元。因而卸甲山自古享有地灵人杰之美誉。
1940 年,原卸甲山关羽祠,毁于日寇侵华战火。2010 年,在卸甲山复建了关羽祠。
掷甲山
掷甲山位于拱极门(大北门)与安澜门(西门)之间,今三国公园北湖靠城墙处。
相传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,关羽闻讯,急率兵回救。赶至城下,方知守将靡芳已献出城池,投降东吴。关羽痛心疾首,脱下铠甲,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边,然后率部西撤。后人故称此地为掷甲山。
清康熙年间,掷甲山改称余烈山,修建关庙,嘉庆皇帝曾御书匾额“威振华夏”悬挂其上。
以上这“三山”被冠以“松甲、卸甲、掷甲”之名,皆取“释甲偃武,不事兵甲”之意,表达了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的愿景。
三观(罐)不煨汤
指荆州现存的开元观(位于荆州博物馆内,其大门为原荆博大门)、玄妙观(位于荆北路九老仙都景区内)、太晖观(位于荆州西门外太晖村)三个道观。因观与罐同音,又因荆州人喜欢用陶瓦罐煨汤故有此说。
玄妙观
玄妙观位于荆州古城荆北路,小北门与新北门之间的九老仙都景区内,北靠城墙南临荆北路,是国务院批准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荆州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。玄妙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,其名称曾多次变更。
玄妙观
公元 1009 年,宋真宗下诏更名天庆观。公元 1297 年,元成宗复改为玄妙观。公元 1339 年,元顺帝赐题“九老仙都宫”。清代为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之讳,改名为元妙观。玄妙观其名体现了道家玄学思想的精髓。
古观缘由山门和六座殿阁组成。六殿阁分别名为四圣殿、三清殿、玉皇阁、玄武阁、圣母殿和梓潼殿。前四殿依次成直线排列。四殿中最后一殿玄武阁置于高台,台东为圣母殿,台西为梓潼殿(供梓潼帝君)。
后来剩下三重建筑,前为玉皇阁,中为三天门,后为置于崇台之上的玄武阁(又名紫皇宝殿),均为明代万历十二年(公元 1584 年)重建。
玉皇阁重建时作了扩建,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略呈正方形,有三重飞檐,每层檐下施有玲珑美观的斗拱。三重檐由大而小,状似三层塔形。屋顶为钻尖式,托一带尖顶的青铜莲花座,直刺云天,犹如盛开于天际的金莲。
钻尖顶上题有“大明万历庚辰吉旦”数字。屋面盖黄、绿二色琉璃瓦,金光闪闪,与后面高耸于崇台上的玄武阁相互辉映,十分壮美。玉皇阁前,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,为元顺帝至正三年(公元 1343 年)所立,名为“九老仙都宫记”碑。
根据碑文叙述,元顺帝当时封观内主持道人唐洞云(道号元静真人)为八仙之后第九仙,玄妙观因而改名“九老仙都宫”。
碑文为元代著名的洞庭学士欧阳元撰写,元代大书法家危素手书。字体为楷书,阴文,字迹清晰,笔力遒劲,是一件珍贵文物。
太晖观
太晖观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外太晖山上,距荆州古城约 3 公里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。
太晖观
太晖观原是明代湘献王朱柏所营建的王宫,于洪武二十六年(公元一三九三年)开始兴建。朱柏建造这所王宫,在规模和装饰方面都超过了当时所规定的等级建制(如雕有盘龙的石柱),即将竣工时被人告发,说他有反逆之心。朱柏恐惧,将王宫改为道观,名曰:“太晖”。
崇祯八年曾重修,有“遍数琳宫,独此雄甲荆楚”的美誉。
太晖观坐北朝南,殿宇壮伟,楼阁玲珑,金碧辉煌。前为山门,两旁建有钟鼓楼,进而为前后排列的四大天王庙、玉皇亭、观音殿。观音殿两侧有东西两大宫。东大宫后有娘娘殿、圣母殿;西大宫后有王母殿。经观音殿入朝圣门,进祖师顶。
现存建筑有朝圣门、祖师殿,建在条石砌成的高台上,台高八点二米,正面和两侧共有石梯三道。登朝圣门,得爬三十二级石阶梯。阶梯两旁有青石栏杆,栏板上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图案,妙趣横生。祖师顶四周,设有两米多高的围墙,围墙上镶嵌大小五百灵官,千姿百态。大殿原盖铜瓦,金光闪耀,有”小金顶”之称。殿堂廊宇四周,竖有十二根青石廊柱,其中正面四根与背面二根透雕蟠龙,龙头伸出柱面,鳞甲片片,状若正在蟠游。殿内雕梁画栋,彩绘满布,触目生辉。
殿后一泓清池,碧波粼粼。四周苍松翠柏,暗日迷禽。观前流水萦绕,倒影绰约多姿。从前”每当春暮,游人四布,林野百戏竞陈,金翠歌讴,欢连宵旦。”四时游人前来,”相携素侣尽忘饥,双桨摇风入翠微”尽情游赏,流连忘返。
开元观
开元观位于荆州古城荆中路荆州博物馆院内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。
开元观鸟瞰模型
开元观始建于唐开元年(公元713至741年)间,故名开元观。其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重建,共有三重殿,前为雷祖殿、中为三清殿、后为祖师殿。后殿建于高台之上,前有天门,门楼精巧,顶檐两端装饰有蟠龙一对。
祖师殿
祖师殿飞阁数重且雕饰有龙头,象征降龙伏虎的两把宝剑,分别刺入两个龙头。殿内正中上方绘有五色龙凤,形态栩栩如生。观内现存有明清碑刻、铜钟等文物。
雷祖殿旁陈列的特大型马槽和大铁锅传说为关羽和曹操所用。
三笔不写字
“三笔”指的是荆州古城的“三管笔”,它在小东门(公安门或称水门)和老南门(南纪门)之间的东南面的城墙上。
上海辞书出版社的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》的“江陵”篇中,可见到条目“三管笔”:
“又名文峰。在江陵城内(现今的荆州古城)公安门附近。系明代荆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物。三管笔全是用砖抱砌、平砌而成。下面是八方形的束腰座,直形收分,由粗而细,笔端成秃头形,腰粗9米,排列东西走向,东边一管高6.2米,中间一管高6米,西边一管高6.6米。传说为公安“三袁”而立。”
据《江陵县志》记载,“三管笔”原址在荆州城南城墙仲宣楼遗址西段土城垣上,用城砖平砌而成,笔杆苍劲挺拔,笔锋直指南天,大有“凌云健笔意纵横”之势。东边一管高6.2米,中间一管高6米,西边一管笔高6.2米,笔下面是八角形束腰须弥座,笔身由粗而细,笔端呈秃头形,腰粗周长达9.9米,造型浑厚稳重,形象逼真。
三管笔 油画
但曾为荆州市社科联学术委员的张世春先生,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发现,荆州古城墙上的著名古迹“三管笔”,并非人们所说的是为了纪念“公安三袁”,其真名应叫“文峰塔”,是纪念孔孟的专用建筑。
因为据《乾隆江陵县志》、《光绪江陵县志》等史料上早已明白无误地载有荆州“三管笔”为古文庙的附属建筑,与古文庙处在同一中轴线上,其名谓“文峰塔”。
再者“三管笔”并非荆州独有。据考证,现在全国范围内名谓“三管笔”的古建筑有多处,如福建福州、广东深圳、湖北宜城等地均有此类古建筑,有的称之为“文峰塔”,有的则叫“三管笔”。“三管笔”也好,“文峰塔”也罢,都是为纪念孔孟而在全国统一修建的古建筑物。
三桥不流水
比较普遍的说法是,原来荆州古城内有小河,通过闸门与城外的护城河相通,既能解城内民众日常淘洗所需用水,又能防止古城洪涝灾害。
就在现荆州区政府大院东侧的通会桥路和穿越荆中路的便河路附近,原来的河上分别建有通会桥、便河桥,后在古城的变迁中,小河不断被挤占收缩,直到成为地下排除雨污的暗河。河之不存,桥也不复存在。还有一桥就是东门外的安心桥。
另有一种说法。文庙棂星门牌坊外东西两侧,还各有一座石牌坊,就在原实验中学与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之间的玄帝宫街上,在这两座牌坊间就有通向棂星门的三座石头旱桥。
棂星门
石桥再往南,就是原文理学院内的玄宫塘(曾称泮池)。
三佛不烧香
据传在公安门瓮城内的门楣上,塑有三座小佛像,因为原来那里是封闭的荆州三监狱,一般的人根本去不了那里,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三尊佛像,也不可能有人来烧香拜佛了。
风化的门楣
现在三监狱搬迁后,看得见城门上是建有门楣,但是,因为年代久远,门楣已经风化,佛像的形迹无法辨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