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市,发端于先秦,春秋战国时名津,为楚国大江津渡。秦汉时名津乡,是水陆交通交会之地。魏晋南北朝时名江津,是官船码头和贡赋中转港口。隋唐至宋元时发展成商业要会,唐初称沙头,是南丝绸之路要冲。五代十国时,南平国置沙头镇,为商埠和军港。宋代称沙市镇,设监镇,筑沙市城。
沙市在明代工商业发达,清代称“三楚名镇”,十三省(市)商帮在此经商兴业,是江汉平原的物资集散地。清光绪二年(1876年)《中英烟台条约》签订,允英国轮船在沙市暂停泊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《中日马关条约》签订,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。英、日等多国在沙市设领事或领事馆,清政府在沙市设海关,有“小汉口”之称。
民国初期,沙市向近代城市转型,纺织、打包、电力等业兴起,曾是中国第三大棉花出口地。1948 年,沙市城区人口 2 万户,约 9 万人,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、商贸中心和纺织工业重镇。
近代地图
开埠通商
《马关条约》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(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)在日本马关(今山口县下关市)签订的不平等条约,原名《马关新约》,日本称为《下关条约》或《日清讲和条约》。《马关条约》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。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、李经方,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、陆奥宗光。
根据条约规定,中国割让辽东半岛(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)、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、澎湖列岛给日本,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。中国还增开沙市、重庆、苏州、杭州为商埠,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。
《马关条约》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,刺激其侵略野心。与此同时,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,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。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,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。
马关条约
火烧洋码头
沙市开埠后,外国商品大批进入沙市,给本地货物出口造成冲击,反对外国列强贸易掠夺的怒火,酿成火烧“洋码头”事件。
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 年)五月九日,因湖南同乡会的人被轮船招商局沙市分局的人打伤,索赔遭拒后该同乡会的易应成等人冲进该局楼内放火,毗邻的沙市海关房、日本领事馆和招商局趸船上的英国怡和洋行货物一并被毁。
后在日本武力威逼下,兼署湖广总督、湖北巡抚谭继洵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奉旨先后来沙查办此案:余以仁等四人被斩首,涉事文武官员被惩处,赔偿日本和英国各一万两关平银。
张之洞与外国使臣
商城百态
1929 年,沙市商业行业达 60 多个,从业户数有 1817 家,1936 增至 2392 家,商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。1919 至 1932 年间,沙市曾发起三次抵制日货运动,商人不卖日货,市民不买日货,迫使日商退出了沙市市场。
民国时的九十铺、中山马路、三民路、便河马路为大商街,有老同震、老天宝、徐万源、聚兴诚银行等大商号。街上人来车往,入夜市声不息。
老天宝
沙市老天宝银楼,老板童佳椿,浙江慈溪人,13 岁时到沙市同震银楼做学徒,数年后,经验已足,1927 年与二哥童佳昌合资创办了老天宝银楼,开业以后,生意兴隆,银楼共招聘了七个师傅、八个店员、六个徒弟,最多时,员工达 30 余人,以经营和制作金银首饰为主,其制作原料一般是收购旧金银器,有时也买些金条作原料加工。
1946 年童佳椿病逝,其弟童佳亮当了老天宝的老板,并兼任复和医院的老板,解放后复合医院与公费医疗医院合并,改为沙市市第二人民医院,他购置医疗设备,培养医务人才,为沙市的医疗事业付出了金钱和心力。
老天宝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,一层正面安装大型玻璃门,门上镶嵌匾额,楷书“老天宝”三个大字,两侧为拱形门。二层安装栏杆,镶嵌灰塑宝瓶,明间出灰塑抱厦,圆形装饰柱,三角形屋面,内安装玻璃门,两侧安装矩形玻璃窗。三层明间出异性阳台,灰塑曲尺形抱厦,两侧安装矩形玻璃门。四层两侧为长方形平顶阙楼,中间为平顶,再出檐安装栏杆,内镶嵌灰塑宝瓶。室内共有 14 根方形柱。
现已改为酒楼
在老天宝斜对面,是比老天宝更为悠久的“老同震”,浙江帮在沙市开设的银楼共有 6 家,即“老同震”、“老天宝”、“老万年”、“老丹凤”、“老宝成”、“新凤祥”,另外还有江西帮开设的“老同丰”及沙市人开设的“新天宝”、“老宝庆”、“天宝成”。
老同震
“老同震”是沙市的第一块招牌,堪称沙市银楼的巨擘,周转金量常在四百两上下,并在武汉、上海等大城市派有常驻办事人员,随时通报金融信息。“老天宝”次之,周转金量 300 两左右。“老万年”以下各为一百两左右,本地帮本钱更小,各不超过五十两,属小本经营。
老同震由浙江宁波商人童澄海建于上世纪 20 年代,银楼全部用宁波产的红梅玉石雕琢件构筑,共三层四楣,各层门楣、窗楣和阳台都有精美典雅的浮雕图案,正中镶嵌着石质的匾额,“同震”两个大字赫然在目。在楼宇两边和圆形门柱上,还刻有诚信经商和经营范围的商联。字体为魏碑体,据传出自清末总理大臣郑孝胥之手。
解放后,老同震成为沙市中心百货商场,也是周末人们常去购物的地方,直到今天,那历经沧桑的装饰墙面,还能透出当年的风采和繁华。
荆沙锦缎
荆楚大地出产绵缎织物,其历史最早可前溯至公元 300 年之前的战国时期,1982 年出土于马山一号墓的战国丝绸中,即有以提花、抛棱为织造手段的古代锦缎。
荆缎具有独特风格,经面嵌花,图案上以万字栏杆、麦菱、曲线回纹等典型的楚图为主。另配寿桃、精鹿、福象等古雅纹样。形式上组织方块、条状、菱形、多边形等几何色块,黄、蓝、红、绿相间,呈鲜明对比,艳丽生辉,特别是图案与色块的配合,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艺术特色。古代主要用于婚丧挂屏、祭祖敬神、纳礼、进贡。
荆缎历史悠久。1975 年在江陵凤凰山西汉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菱纹锦,经线起花,结构复杂,图案生动,色彩绚丽,与荆缎风格极其相似。唐朝诗人李白的《荆州歌》中有“荆州麦熟茧成蛾,缫丝忆君头绪多”的诗句,足见当时荆州养蚕缫丝十分盛行。
据《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,公元 760 年,江陵向唐肃宗进贡的礼品中,就以方文绫、赀布等丝织品为主。明末清初,荆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。
荆缎质地丰厚,花纹精致,外观瑰丽,色泽光鲜,在清代即被列为贡品大量进奉朝廷。民国初年,荆州一带尚有可考的著名机坊 7 户,织机 23 张,从业者 200 余人,年产荆缎 8050 丈。沙市的丝线街(现崇文街)就是荆缎生产的原料购买和产品销售的重要市场。
1920 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,荆缎获得铜奖。
烽火岁月
1940 年 6 月沙市沦陷,日军疯狂掠夺战略物资,屠杀无辜民众,沙市人民进行了英勇反抗。国民党军三次反攻荆沙,新四军在沙市外围展开游击战,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。
日军侵占沙市
受降前后
1945 年 8 月 15 日,日本侵略者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,无条件投降。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,呈请蒋介石(当时兼太平洋中国战区盟军统帅)批准,将中国战区(包括越南)划分为十五个受降区。武汉、沙市、宜昌等城市划入第八受降区。受降主官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,76 军奉令担任第八受降区荆沙地区的受降工作。
接收工作刚刚开始,国民党第 76 军祝夏年师开进沙市。军长廖昂率司政机关及直属部队来沙。轮船抵达后,在巡司巷登岸上堤,率军入沙。沙市万人空巷,敲锣打鼓,鸣放鞭炮欢迎。廖还不时与欢迎的群众握手表示感谢。
旋即在沙市体育场举行了受降仪式。数万市民围观。一两千日军神色沮丧,低头入场;解除武装,举手投降。中国官兵则军容整齐,神气十足。受降仪式由祝夏年师长主持。日寇村上旅团长向前行礼呈上了降表。
沙市解放
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,中共襄南地委在沙市建立地下党支部,组织民众开展反内战斗争。
1949 年 1 月,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《将革命进行到底》新年献词,发出解放全中国动员令。同年 4 月,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挺进中南,于当年 5 月解放荆门、孝感、汉口后,在 7 月发起宜(昌)沙(市)战役。
1949 年 7 月 15 日,解放军第 49 军打响解放沙市战斗。经过 10 个多小时的激战,全歼国民党守军宋希濂部 64 师 190 团,毙敌 100 多人,俘敌 1450 余人。激战中 300 多名解放军指战员壮烈牺牲。当日,沙市迎来解放。
近代工业
活力28 沙市日化
1920 年,沙市出现了简单的榨油作坊,但榨油业发展缓慢;50 年代,为解决荆沙地区的油料供应问题,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批准建立属集体所有的沙市油脂总厂,沙市油脂厂主要利用油脂废料制成“荆江”牌肥皂;60-70 年代,沙市油脂厂几经变革;80 年代,沙市日化因广交会的一次契机,打开了新的发展阶段–第三代超浓缩无泡洗衣粉。
产品走向港澳,迅速在香港打开市场,在内地投放新闻联播报时和央视广告,迎来营销新局面,并于 1996 年 5 月 28 日上市A股。2017 年,随着新活力商标的启用,“活力28”再次荣耀归来。
活力二八(Power28)是 1982 年创办的数字商标,隶属于荆州市活力二八家化有限公司。作为改革开放中最先崛起的湖北名牌之一,“活力28”承载了湖北人太多的回忆:
1982 年率先推出超浓缩无泡洗衣粉,开创中国洗涤业新纪元;连续 8 年获评“全国最受消费者喜爱消费品”、连续 5 年获国际博览会金奖;是第一家在央视打洗衣粉广告的企业、第一家把广告打入香港的内地日化企业、第一家赞助央视春晚的企业、第一家全国 500 强日化企业;曾占全国洗涤市场份额 60% 以上,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。
联姻球队
沙市日化与足球队联姻的策略亦是开全国之先河。1985 年起,沙市日化赞助湖北足球队、足球二队,以“湖北活力28足球队”名义去往各地比赛,两次在武汉、沙市的比赛,观众达 20 万余人次。同时,沙市日化推出一张门票赠送一小包“活力28”洗衣粉的办法,把商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,宣传效果显著。
普惠民生
沙松电冰箱
“沙松”冰箱为沙市电冰箱厂和日本松下株式会社技术合作生产的产品,也是国内最早中外合资生产的冰箱类产品。
“沙松”牌 BCD-180、BC-140 型号冰箱获省级优秀产品,CB-14 型号获部级优秀产品。1986 年和 1987 年先后获得上海评销会金虎优胜奖、杭州评销会玉兔奖和深圳出口产品金奖。80 年代“沙松”牌电冰箱的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四位,产销量居全国第三,与北京雪花、广州的万宝同为冰箱届的“三朵金花”。
1988 年 7 月,“沙松”牌冰箱的“用户危机处理事件”,成功让“沙松”牌冰箱声名斐然,入选为各大商学院危机处理课程的示范案例。
沙东洗衣机
沙市洗衣机总厂引进日本东芝株式会社的先进技术和流水线,由日本东芝公司提供软件、技术、人员,并现场指导生产“沙东”牌双桶喷淋式洗衣机。1987 年 8 月“沙东”牌洗衣机生产线正式投产。
当年,荣获“中国出口名特产品 87 金奖”。次年,荣获国家科委、轻工部科学技术进步“金龙腾飞”奖。沙市洗衣机厂在全国洗衣机厂售后服务评比中获“优秀企业”称号。
荆江热水瓶
沙市热水瓶厂是 1956 年由上海的双工玻璃厂、亚晶热水瓶厂、永大热水瓶厂和义大祥玻璃厂等 4 家公私合营的小厂内迁组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。1975 年经国家计委和外贸部批准,成为我国首批保温瓶外贸出口专厂。
该厂生产的荆江牌保温瓶,款式新颖、造型美观、风格独特,曾三次荣获国家银质奖、两次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,行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,被国内外人士誉为“荆江之花”。
荆江牌热水瓶是老沙市的拳头产品之一。在上世纪物资匮乏的六、七十年代,作为热水瓶生产行业中的名牌,荆江牌热水瓶需凭票供应,而且常被当作很不错的结婚礼物成对赠与新人,这也很符合中国民俗,寓意热热火火,成双成对。
鸳鸯牌床单
鸳鸯牌床单
沙市床单总厂前身为大中织物厂,建于 1953 年 9 月,是在全市组织私营商业转工业中,由七家私营商店转办的。原址在荆江大堤内侧杨泗庙处。1965 年迁至跃进路丁家庄。1967 年更名为沙市第一床单厂。1980 年 6 月经过联合改组,更名为沙市床单总厂,1981 年迁至豉湖路。荆沙合并后更名为荆州床单总厂。
该厂创建初期,厂房设备简陋,职工八十余人,主产品分为被单和毛巾两类,花型设计靠来样加工和仿制。1965年,该厂开始组建设计队伍,当年即自行设计出二十多套花型,结束了靠买版过日子的历史。
1965 年秋,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纺织品鉴样会上,他们设计的“花篮”、 “热带鱼”、“枫叶”等七个品种被誉为“有独创精神,有独特风格”的产品。不久,“花丛”床单一举打破“四菜一汤”老格局,使该厂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初露头角。
1970 年后,该厂陆续设计出“古纹月季“等具有较高水平的新花型,并探索出“总体设计法”,即把花型、图案、底纹、色彩和工艺统筹安排,且连用户摆放枕头、被褥时是否影响整体效果都加以考虑,然后进行设计。1976 年投产了“三色月季”、“大花篮”等三百余种富有传统风格的新花型。
以后相继设计出床罩、枕套、桌布、窗帘、五合一配套产品,深受用户欢迎,其“海阔天空”、“锦上添花”,“百鸟朝凤”、“群芳争艳”、“七仙女”、“庆丰收”等十九个产品蜚声国内外市场,有“驰名中外一枝花”之美称。
该厂常年生产的品种有三百多种,花型九百多个。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,鸳鸯牌床单成为结婚必需品和赠送亲朋的礼物,盛销不衰。当时不少家庭都以拥有一条“鸳鸯”牌床单为荣。该厂鼎盛时期曾创下了年产床单 500 多万条的纪录,职工一度达 3000 多人。进入九十年代以后,随着床上用品的更新换代,该厂未能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,“鸳鸯”牌床单渐渐被人们淡忘。2002 年,该厂因资不抵债宣告破产,随后被整体出售, “鸳鸯”牌床单停止生产,产品品牌束之高阁。现在厂址已被用来开发房地产项目,即中豪明珠城。
牡丹牌枕巾